
在全球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面對新時代和信息社會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高校信息化的“十四五”規劃應圍繞學校發展改革、開放創新而展開。新一輪科技革命與AI、5G等新技術的發展為高校加快轉變辦學與管理模式,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帶來新機遇。政策文件的不斷釋放,一方面規范、引導高校信息化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為新的戰略布局指引了新方向。同時,“一網通辦”的建設不斷推進與學校管理、科研、辦公、學習、生活等各業務深度融合,高校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水平隨著信息化建設而不斷提升,更要推動為師生服務全程+全時。在技術引領和互聯網+趨勢下,通過多方合作、共建共享,構建健全的信息化服務體系,以適應新階段面臨的新課題。

十三五工作已然收官,十四五規劃即將開啟。
高校一網通辦如何規劃?
以什么樣的視角謀求進一步發展?
將辦事大廳簡單翻版或更名即為一網通辦?
夾縫中院系信息化服務訴求如何解決?
師生用戶的碎片化服務還只是碎片形式?
……
這些困擾各大高校的問題,在我們的多方探討、交流和學習總結后,似乎有了答案。本文將從“校級”、“院級”、“師生用戶”三個層次的需求和愿意出發,提出“一網通辦”的全新規劃和落地方案。
校級:深化鞏固一網通辦,以開放的體系擁抱流程再造
目前,諸多高校已經建設完成一般意義上的“辦事大廳”,其實質多是停留在將線下流程與服務“數字化”的過程,對于解決師生辦事難、難辦事的問題已經邁出了巨大的一步。辦事大廳的建設,背后還意味著校級相關信息系統的“資源共享、系統集成、服務融合”,這就為向“一網通辦”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和管理基礎。單純從服務事項數量上堆砌,“辦事大廳”似乎已無事可做,后續發展乏力,我們應將“一網通辦”定位于流程再造的長期過程,立足于服務再造,牽引和促進理念再造、架構再造、監督再造、績效再造的過程。如此一來,綱舉目張之下不難發現信息化的建設與發展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構筑流程再造管理平臺,實現信息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
信息系統在“人、財、物、文、事”管理上已經積累了諸多系統并發揮著重要的管理作用,而“一網通辦”的各項服務的需求、產生、演變過程也需要統一管理,通過不斷深化、持續梳理,各級部門和用戶積極參與,通過信息化手段將各系統、流程、應用納入規范管理,將在線收集的碎片化需求進行系統歸納整理,納入相關業務域,進行流程細化,形成全局性的服務規劃藍圖,并對服務環節、服務操作等進行系統關聯,其狀態、進度進行清晰的展示,衍生出一網通辦的建設“作戰指揮圖”,在理念上實現由管理部門為本向以師生服務為本的理念再造,在服務模式上實現由科層式審批向扁平化服務的服務再造。
融合門戶加持“三張清單”,實現監督再造
以“三張清單”的方式定好各職能部門的責任、審批和服務清單,并基于流程再造管理平臺的管理,將“一網通辦”中的各服務事項厘清相互依賴與關聯。根據部門、業務及事項的耦合程度,將三張清單及其事項清晰展現,加速和帶動相關服務的再造和上線使用。
個人數據+數字大腦,評價與績效再造
針對個人尤其是各級流程服務的辦理者,可以適時通過個人數據中心,知曉服務的數量、用時等數據,并可縱、橫多個角度進行對比,用數據方式直觀體現個人績效。對師生個體來講,也不再是簡單地等待和接收服務,而是參與到服務交付過程,并可做出相關建議和評價,促進服務質量的提高。而對于管理者,借助于“一網通辦”數字大腦,方便直觀地對建設內容、服務過程、用戶滿意度評價等多項指標進行概覽,縱橫多個緯度展示信息化動態過程、階段成果、深化趨勢,三位一體地促進績效和評價再造。
院系:需求上升、應用下沉
在校園信息化不斷廣泛被應用的情況下,傳統的管理系統等“頭部”應用建設成果顯著,院系部門信息化建設卻一直被邊緣化,院系應用因為其“長尾”應用的特點得不到重視,無法真正體驗到信息化發展帶來的便捷……那么,院級如何站在校級平臺上發力?院系部門信息化路在何方?一網通辦模式正是院系信息化應用建設的契機。
將校級信息化平臺比作成一個生生不息的花園,院系信息化建設借助于“一網通辦”的水、土等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多種模式繁衍生息,成為百花園中的一枝特色。其方法就是打造一個面向院系的業務中臺,向上可以與學校既有的門戶、數據、認證、移動、支付等平臺對接,獲取校級的平臺支撐能力,獲取院系自己的特定數據和用戶范圍。在校級平臺賦能后,院系可通過移植、嫁接、栽培等手段,快捷構建個性化、特色化、接地氣的融合應用。
移植——針對校級公共應用
各級行政管理部門建設的全校性應用,如工資查詢、成績查詢、請假申請……,院系可以通過業務中臺直接封裝,開放到院系二級門戶市場,在實現無差異的應用時,實現個性化服務封裝,彰顯院系特性,豐富服務事項。
嫁接——針對業務中臺私有云應用
各院系可以對日程、會議管理、問卷調查等校園私有云服務進行授權范圍內的使用與管理。這種模式對于校級是統一管理和升級,對于院系是租戶模式,將共性服務集中化建設、個性化管理,實現院系應用的嫁接,并最大化私有云的使用價值。
栽培——針對校級平臺無法滿足的應用
借助業務中臺的能力接口,獲取相關的院系權威數據,進行自主開發,統一管理和發布,符合校級統一運行管理的規范,又保障了個性化應用的建設,實現應用的栽培。并可將優秀的應用進行推薦,經校級審批后開放給全校使用,實現“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師生用戶:個性化、智能化、集約化訴求
辦事大廳作為資訊、服務的集合體,有資訊、公告等通用開放信息,也有辦事指南等業務聲明信息,這些碎片化的服務構建思維與用戶辦事模式并非如出一轍。這就需要充分考慮業務場景,進行引導式的業務服務,將這些碎片化的服務進行個性化、智能化、集約化呈現。
師生用戶進入“一網通辦”無非三件事,我要“查、約、辦”。因此,在業務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業務場景和用戶身份的不同,展現不同的業務流程,進行個性化的業務服務。
借助業務管理與一網通辦的“數字大腦”,梳理學校業務日歷、緊跟業務周期,圍繞師生用戶的行為習慣,并通過相關算法啟發并引導,形成相關服務事項分類。讓用戶方便地一鍵式的像“購物”一樣使用“服務”,省去用戶檢索和猜測的時間,并輔以AI問答、推薦、收藏應用等功能,實現智能化。
部分業務可進行線上線下結合,如成績單、在校證明、貸款證明等,方便師生用戶7*24時的自助打印、獲取。業務流程的串聯促使辦事大廳從用戶使用感知上就不再是一個多窗口、共享式的業務堆砌。將應用市場收起,對于某一次登錄的師生,就是解決好一類甚至是一件事,他們需要的是一個集約化的“一網通辦”,這種訴求應該是隨我所想、隨需而變的引導式、自動化的服務過程。
如此一來,以便捷用戶為導向,充分考慮各種數據、服務、流程的整合、融合,才能體現“一網通辦”的建設宗旨與師生服務內涵。
校級、院系、師生三緯一體,這是不是我們期望看到的“一網通辦”的發展和建設方向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蘇迪科技始終致力于高校信息化建設,近年來一直在“一網通辦”解決方案建設與用戶服務過程中持續發力。我們將用戶的使用價值與運維管理視為己任,通過持續的技術研發、管理改進,為用戶提供高效、安全、貼身的服務。
